台灣萬福-說故事畫故事
第三屆畫展
李宜庭
「家雞打著團團轉,野雞打著滿天飛」
董先生一直記得這句話。小的時候,院子裡有一籠雞,他和家裡的兄弟姊妹總喜歡拿石頭丟雞,搞得雞飛狗跳;祖母在一旁看了,便說了這句話。家人是特別的,就算打鬧,也還是會回到彼此身邊,但外人就不同了,一次爭執可能就沒了聯繫。在往後的日子裡,見過了一些世面,董先生還是會時常想起這句話,它被印證在很多次的人生事件上。那是祖母的提醒。
在和董先生對談的過程中我發現,在故事的最後,他一定會加上現在的看法,就像寓言故事的結論,帶著警世的效果。這樣的回憶對他來說,應當如同一句隨身攜帶的人生箴言,時時地提醒自己要好好做人吧。但同時,這個故事又是如此的具有畫面性,因此我在繪畫上故意撇除許多回憶細節,刻意放大那個雞飛狗跳的瞬間,希望能充分表現董先生心中那個熱鬧的院子。
柯秋逸
吳先生過去是名幼兒體適能老師,長時間任教於私立幼稚園,所以分享許多他過去任教的心得與教學回憶。其中在分享的經驗中,讓我產生最多畫面構思的是,吳老師為小朋友們設計的「肢體舞蹈故事」,他描述如何配合音樂與編撰的故事,帶領小朋友用遇到的角色(例如:蝸牛.蝴蝶…等等)或是情境狀態(爬山.旋轉…等等),藉由模仿方式,來讓同學們運用想像力與體感的學習肢體運動,我聽得津津有味,而老師在敘述回憶的眼神也是閃閃發光,相信這些回憶都是他最寶貴且無價的,對那些被吳老師教過的孩童們也是,於是我將這些故事(老神仙.大蛇.巨獅)串聯成一個畫面,那畫面裡是吳老師與他帶領冒險小隊,在想像的叢林與沙漠裡,正與音樂與舞蹈在探索著未知的世界。
奚佩璐
第一次嘗試先採訪人物,再轉化為繪畫的形式。分享故事的是一位校長,也是有豐富人生經歷的長者,這次採訪的主題圍繞在童年回憶,原來陳校長是家中的獨子,在童年時因好動愛玩,曾遭遇過不少生死一瞬的驚險片刻,譬如曾跌落在蕃薯田溝裡,被用桑葉敷在背上治療。也曾經和朋友在魚塭裡玩然後溺水,還有爬到竹子頂端吹風,突然有暈眩神祕的感覺,結果掉到地上。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農忙時刻,村子裡的人會一起幫忙收耕,中午休息時,會一起在田裡吃大鍋裡的米粉湯綠豆湯,人情味濃厚。還有年少時全校興奮的爬在圍牆觀看學校新來的美麗女老師等等,一連串片段的記憶像風一樣迴旋在腦海,組合成充滿大自然的氣息,童稚青澀,深刻鮮明的回憶就成了這幅畫,很榮幸能聽到這些故事,覺得那時候的大自然生命力很豐盛,和人的身體記憶很親近,希望將來小朋友們的童年記憶也會和大自然有關囉。
張虹菁
我的訪談對象是故鄉在高雄燕巢的賴金鶯,賴大姊。與其說世代對談,不如說我們有共同的回憶更加恰當。
聽著賴大姊青春的日子,就彷若看到了台灣那段最美好的年代,從那個年代走過來少年少女,總會有一個熟練的開頭:「我高中的時候就從南部上來打拼……」
有些距離,又有些熟悉的描述,就像父母偶爾會在餐桌上提起的話題,偶爾在報紙上描述經濟的時候,會提起他們努力又充滿活力的過去。
但當我與賴大姊談起童年,她所說的模樣,一點一滴都漸漸與自己過去的童年疊合。
賴大姊說,她們家鄰著山丘。
我說,我們家只要幾步路就能到沿海沙岸。
賴大姊說,她們總會去河裡洗衣服、玩水,水深的可以游泳。
我說,我們只有水溝,但總會在一旁的稻田裡釣到螃蟹。
那時,90年代的那個我,和60年代的賴大姊就這麼跨時空的認識了彼此。
也許是自己也在鄉下的農家成長,賴大姊提起小時候自己家中醃製蘿蔔乾的時候,自己過往幫忙爺爺奶奶醃製蔭瓜的回憶也如潮水一般的回流。大大的甕、切碎的瓜與蘿蔔、大量的糖與鹽、當做遊戲的踩踏……我們的年代跨了30年,但有些味道卻相似的讓人忍不住露出微笑。
明明畫的是賴大姊小時候醃製蘿蔔的模樣,程當中我卻總想起自己也曾經有過的回憶,隨著成長記憶有些褪色,卻在賴大姊身上因著共鳴又漸漸恢復了些色彩。
這幅作品是賴大姊的故事,但也帶著一點點的我,和你說說那樣年代的童年記憶。
陳詩穎
《牛背上的春天》
一位乖巧溫順的農村小孩,堅信幫忙家務並不會影響課業,因此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煮飯、炒菜,畢竟家中有那麼多人、那麼多小孩要照顧,自己多做一點事也是應該的。除了下廚,假日時也會去放牛吃青草,有時一頭,有時兩頭。放牛在大家的眼中並不是個什麼了不起的差事,或許還認為放牛的孩子不愛念書,將來不會出人頭地,但是,我就是不服!
雖然不是天資聰穎的人,但我相信一個真理:勤能補拙。作文不好,我就多看書,看一遍不夠,我就同一本書看他個二十遍,寫出來的文字,自然也能如書中一樣流暢達意了。我始終相信,也親自印證了這個道理。
創作理念:
與我對談的伯伯是位樸實孝順而勤奮的人,從他身上我看到了「毅力」的充分展現,也體認到「堅持」的重要性!因此我將代表課業、夢想的書本與農村的放牛情景結合,淡淡的水彩暈染代表農村的清簡生活,一起訴說這段必須歷經長時間才體會勤奮真理的故事。
曾美榆
記得第一次聽阿姨分享故事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姨和他的弟弟感情很好。阿姨所訴說的故事裡有她在上海醫院的小黃花後院裡等待弟弟的出生、第一次抱著新生兒的興奮感受以及日後看著弟弟用銅盆洗澡的畫面還有她自己的兒時樂事,由於我希望表達的畫面是比較穿插並含有多樣故事情節的,所以我採用一個如同夢裡的場景去完成這幅作品,採用一個分享者抱著弟弟一同遨遊的角度去詮釋這個畫面,並以較為夢幻的色彩作為喚醒兒時那段美好記憶的開關,整個畫面營造走向為歡樂溫馨的暖色調,所利用的元素多是阿姨在分享過程中提到的重要角色,整幅畫作圍繞著分享者及其弟弟環狀式的展開。
黃顗蓁
不太會提問的我,一段段跳著問,但沈媽媽還是耐心邊聽我提問邊回答我,聽著沈媽媽的故事,從沈媽媽的長輩說起又轉到配偶、親戚最後直到小孩,可能都將自己家族說了一遍,可是對我而言最有共鳴之處卻是與小孩的互動。
沈媽媽說以前沒讀書很早就開始工作,當時為了工作要一大早起,出門前還將早餐加熱在電鍋中,讓還是國小生的孩子起床時不會挨餓。早餐放在電鍋加熱的畫面很快地在我腦中占據,那是因為我媽媽也會這樣做,電鍋裡保溫的東西很稀鬆平常,也許是包子饅頭也許是豆漿雞湯,無論那是什麼一早吃到溫溫熱熱的食物就是幸福。
廖翊涵
畫作背景以灰藍色系為主,源自宋老師談到小時候的眷村生活,物資缺乏、生活窮困。聊到一路成長過程點點滴滴,宋老師說以前一家人常常包餃子、做包子、做菜。把蠻頭皮剝掉後,再把皮加鹽炒,非常好吃;饅頭心揉碎,加入芝麻粉拌一拌,要吃的時候用油煎,上面再點紅色,就稱為「小紅頭」,口感像現在的甜燒賣,非常香,是一種家鄉的味道。原本作法純用芝麻,但因為芝麻貴,才混和饅頭。
記憶裡的味道是無可取代,同時也是難以忘懷的。對於食物的回憶,印象那麼深刻又幸福,因此將桌面採明亮溫暖的黃色系,畫上各種食材,整體畫面呈現一家人坐在一起通力合作、樂陶陶的情景。
下方畫上小時他和同伴們常在空地玩的跳格子,人生何嘗不是和跳格子一樣,一步一步地向下一階段邁進呢?
劉澔
這次是訪問吳冬友伯伯。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早年離開台灣做了最久的工作—跑船。一跑跑了8年,跑船是吳伯伯賺外快的經濟來源,而跑船當中也體驗到很多台灣不曾有的樂趣。
所以我在圖紙上描繪伯伯跑船出海時的情景。他望著遠方即將消失在他眼簾的台灣,而船支駛向他為了家庭而付出的—美國。伯伯在他小孩幼稚園的時候就到美國打工生活,其中做最久的是餐飲業從洗碗工做到最後合夥開了一家餐廳,非常厲害。
而遠觀看這幅畫可以感覺有西裝襯衫的意象,象徵父親的打扮,其中鈕扣的地方描繪妻小的樣子,象徵伯伯出外工作仍最想念自己的妻小。
圖畫中採用墨汁與紅、藍兩種顏色做設計,想走簡約實驗性的風格,希望把父親出外打拼一切是為了家庭這樣的美妙故事,豐富的生活看起來歷經了千辛萬苦,卻只為了簡簡單單的一個目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