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妤丞 -- 疼孫的阿嬤
阿嬤在我心中一直都有一個很重要的位子,她很年輕的時候就嫁給阿公了,從她的身上不難看出那時候傳統女性的生活方式,洗衣、燒飯、整理家裡,甚至是什麼時候要拜拜,各個都是她一手包辦,從來也沒有聽過什麼怨言。阿嬤會記得家裡每個大大小小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每天料理好三餐,就是她用來關心這個家的方式,並且在大家吃飯的時候,她不會吃,依然會在廚房裡忙進忙出,問大家吃飽了沒,等大家都吃完離開飯桌之後,她才會開始吃飯。阿嬤很厲害,從小我和我弟弟喜歡吃什麼水果,阿嬤就會為我們種,家裡因此多了一整排的芒果樹,因為她說吃自己家裡種的比較安心,每次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後車廂總是載了滿滿各式各樣的水果,有時候多到吃不完,還會拿來做成果醬。雖然她只有讀到小學畢業,但是她說過,她的夢想就是,希望她的兒女、子孫都能夠讀很多書。
戴達達 -- 裁縫阿公
阿公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個頑皮的大男孩,他會吹口哨、會唱日文歌、會學幾句英語,平常最大的興趣就是去鄰居家泡茶聊天,晚上開著八點檔和我阿嬤兩個人,在客廳裡休息。
家裡的牆上現在還掛著幾張他年輕時候的照片,其實還真的是頗帥的。他之前是一個裁縫師,家裡還留著他的裁縫車和裁縫的各種用具,不過現在年紀大了,也就不再碰這些東西了,幸好,還有留下幾件他當年做的西裝,爸爸說過,小時後大家都很窮,衣服都捨不得換新的,但是因為阿公是做西裝的,所以他們可以有量身訂做的西裝穿,在當時好驕傲呀!阿公也跟我們分享過他年輕的時候,提著皮箱到西門町,幫別人做西裝的故事,那時候要從臺南到臺北,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雖然我沒有親自見到阿公做西裝的那段日子,不過從大人們的口中,真的可以感受到,它與阿公之間的密不可分。
蔡文惠 -- 校外教學
每次阿公跟我們分享過往時,都會提起同樣的一段故事。那次阿公學校要舉辦校外教學,他站在家門口,阿公的媽媽正在幫他包午餐的飯糰,但是飯糰還沒包好,遠遠的就有飛機丟炸彈下來的聲音,結果那次的校外教學便去不成了。
這個故事阿公說了好多次,或許他真的很期待那次的校外教學吧,每次聽到這個故事都覺得有點難過,感覺在阿公那一輩長者的生命裡,戰爭從來不會缺席。
林家瑩 -- 爺爺的三輪車
林傳木爺爺是一個生活很簡單的人,以前他每天總是騎著他的單車四處走,年紀大了之後,就改騎三輪車,每天早晨和傍晚到都會到他的菜園巡視,他說這是他存以前開始的習慣,閒不下來,他也樂於帶著他種植的蔬果,和朋友們分享。而除了菜園以外,他還有另一件例行公事,到菜市場晃晃,爺爺習慣自由自在的生活,喜歡自己料理自己的一切,雖然和子女住一起,但是他還是喜歡每天為自己打點生活所需。
林非 -- 記憶中的奶奶
小時候是被奶奶扶養長大的,對於奶奶的回憶就是很會煮菜,煮的食物都很美味。每次跟著爸媽回鄉探訪她,他都會從田裡採收一堆青菜和水果讓我們帶回台北。最常帶回來的就是空心菜和地瓜葉了!因為這兩樣是我從小到大最愛吃的青菜。
奶奶雖然表面上都笑笑的,但其實內在的苦數都數不完,她一生都為他人著想,關心我們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對於自己,就隨便吧......。畫下這幅對於奶奶的回憶,感謝她總是為他人設想這麼多,也期許他在活著的歲月裡,能夠找到一個關懷自己的方式,好好的讓自己享受。
劉家甯 -- 月下歌唱
在與這次的訪問對象——陳施月華奶奶對談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告訴我的一個小故事,年輕時最喜歡唱歌的奶奶,曾經在聖誕節的夜晚,和一樣喜歡音樂的朋友跑到教堂裡歡唱,甚至忘我得都忘了要寫作業。這或許和奶奶小的時候就常接觸南部的傳統音樂「南管」有關,也因此奠下了與音樂的不解之緣。而奶奶給我的感覺還是十分年輕,無論是後來保持學習的心態或是依舊喜歡在基金會裡唱KTV都感覺得到奶奶心態上的活潑。所以我畫出了想像中奶奶年輕的樣子,年輕的奶奶在月色下走在鐵道上,鐵路是代表奶奶在鐵路局工作的丈夫,夜晚的月亮是取自奶奶名字中的「月」,而後面的背景裡有一座教堂,是代表一開始奶奶說的快樂回憶裡唱歌的地方。
黃巧瑩 -- 新的舊照片
我外公是山東人,1949年隨國軍撤退來台,經由朋友介紹認識了外婆,於民國52年結婚,之後一起去了澎湖,隔年回到台灣,便生了舅舅和我媽媽。那時中台關係緊張,時不時有小型戰爭,政局不穩,民生跟著潦倒,外公作為職業軍人,又必須長期在軍營待命,甚少有機會回家,外婆只能靠著外公每個月329元的微薄薪水,將孩子拉拔長大,生活相當清苦,常常捉襟見肘,結婚時,還是以軍人集團的婚禮形式,根本不可能有錢拍奢侈的婚紗照,直到舅舅82年結婚,剛好是外公外婆50 周年結婚紀念日,便補拍一張,彌補舊時的遺憾,也圓了外婆的夢想。
照片經過歲月侵蝕,已經泛黃褪色,所以我用油性粉蠟筆,以紅、黃、紫當作背景色調,希望能表現出婚紗照的朦朧美和年代感。外公與外婆夫婦連心,一同撐過最艱苦的時期,使這張照片別具意義,在現代速食愛情的風氣下,白首偕老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事,因此萌生畫這張照片的念頭,想要讓外公外婆最幸福的時刻,親手畫出來,讓來看展的人,也感受到我聽故事時,內心無法言喻的感動。
蔡佳蓉 -- 暖紅中的陰藍
我的外公是個山東人,隨著戰爭的波及,顛沛流離中來到台灣。身無分文,隨後不久又去金門打823炮戰,前半生都與戰爭為伍,到快中年的時候才回到平凡的生活,卻始終看起來有股憂鬱的色彩,帶著淡淡的藍色。只是在我小時候還不知道外公的經歷的時候,我不知道他的過去,只是覺得他是個很溫柔很仁慈的外公,我很喜歡他。知道過去的時候,才發現他對我們後輩的愛是掏空自己給我們的。
羅友維 -- 草山慈母心
今年80歲的陳依珠奶奶,有著台灣媽媽形象的慈祥身影,持家走過篳路藍縷的經濟成長年代。年輕時與先生住在陽明山地區,另一半在管理局負責地政相關的工作,當時交通不便,只有一班301公車可通到山下的市鎮,班次也久久才來,兒女高中之後的通勤也相當不易。冬天山上則寒風冽雨,刺骨的霜雪是當地居民的共同記憶。也因為是軍政管制區,有時還能看到蔣經國總統前來視察。
依珠奶奶扮演著守護家人的角色,讓先生能專注於工作,育養的二子二女都成家立業各有所成,甚至到國外發展。到了民國70年代,先生改與友人合作建築事業,全家也搬到大安區生活,開始能有更好的生活物質條件。兒女也都相當孝順,閒暇時帶著父母到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大陸等地遊歷,晚年能過著含飴弄孫的知足日子。
奶奶這一代的台灣人,珍愛家人勤於工作,扮演好各自的位置,即使辛苦也要咬牙挺過來,奠定社會安康的基礎。
陳美燕 -- 活到老學到老
王爺爺從事電子業30餘年,誠懇踏實工作,還曾到蘇州去當總經理,退休後還從返回業界繼續打拼。學到老,活到老的精神是王爺爺的人生哲學信念。工作之外,平時也喜愛運動,爬山、騎腳踏車、游泳,還時常去碧潭游泳,著實可以從健朗的身子與開朗的笑容看到王爺爺的養身之法。憶起年輕時,留著一頭捲髮,覺得自己很瘋狂。王爺爺外表靦腆但骨子裡韻有一股不屈服於老的精神以及多年打滾社會江湖的老練感。
廖于婷 -- 五樓陽台
有一個來自臺灣的少女,童年在日治時期長大,受著日式教育,快樂的讀著書,直到有一天,她出了車禍,再也無法上學,讀書的夢就此熄滅。
在那之後,家人幫她說了一門親事,她成家了,從少女成為妻子,又從妻子成為媽媽,漸漸的她拿筆寫字的手開始拿起菜刀、掃把、抹布,開始擔起家的重量,六個孩子的重量。
這個重量比台灣所有的山加在一起還要重,少女扛了一輩子,背都駝了,皺紋都擠出來了,少女最後被山壓成了老婦。
然後我出生了,她成為我的外婆。這是我外婆的故事,這是她辛苦了一輩子的故事,她總是用她嬌小的個子勇敢面對人生,在我心裡,扛了一輩子的山的她自己也成為了一座山,最高大最強壯但最溫柔的那種。
阿喬 -- 付出的愛
劉婉汝奶奶的身軀非常嬌小,受訪時背著大包小包的東西,說他剛剛從內湖四女兒家過來,等會兒要去住在中壢的三女兒家。
他說他的人生就是為這四個女兒不停奔波,照顧那些還不懂事的孫子、煮菜給剛結婚沒多久的女兒。60幾歲的人生旅程,讓他處事態度變的圓融,奶奶不強求什麼得到,他相信自己的人生中有的自然會出現,若是沒有,求也沒有用。
我想人年紀大了,自然就會更懂得付出遠比得到重要,每一代,都是在上一代的付出中,才得以成長茁壯。
郭詠喬 -- 金婚
阿嬤從小就對自己沒自信,她只有小學畢業,講話自帶台灣國語,沒有學習什麼知識,少女時期就是幫著家人分擔經濟,什麼工作他都做過,工廠的女工、美髮業、跑單幫、種菜種水果等等。
後來她嫁給了我阿公,阿公在追求阿嬤的時候,曾經寫了好多封情書給阿嬤,至今那些泛黃的紙張還存留著。阿公對老婆很好,每次阿嬤覺得他在家族中抬不起頭的時候,阿公總是很有耐心的開導她;每次他講台灣國語被孩子笑的時候,阿公都會說有什麼關係,李登輝講台灣國語還不是當上了總統。每次阿嬤有甚麼煩惱,阿公總是會不厭其煩的安慰。
阿嬤崇拜著阿公,阿公深愛阿嬤,我覺得那是世間最美的愛情,有一個人願意聽你說話,不管多久都不會膩。
高煒情 -- 阿嬤的愛情
阿嬤說自己年輕時與阿公相愛時很甜蜜,阿公以前是馬拉松選手,當他比賽拿到獎牌的那一刻,就會趕快跑到阿嬤身邊把獎牌掛到阿嬤身上,讓阿嬤雖然很害羞但是也很風光,阿嬤與阿公雖然喜歡鬥嘴,阿嬤常常稱呼阿公為「死老猴」,但其實阿嬤的心中還是深愛著阿公,講起這段故事時阿嬤嘴角是微微上揚而且得意的,回憶永存在阿嬤心中。
王芝琳 -- 外公的手
外公平常的例行公事除了喝茶配上方塊酥、去國小操場運動、看八點檔連續劇......之外,還有一項不僅平凡,做起來會覺得很快樂的事情,就是非水墨畫莫屬了。
每一次外公提起毛筆的那一刻,總會突然活躍了起來,彷彿在畫中找到了自己、感受到我存在與我活著。除此之外,外公還會自信滿滿的邊畫邊教學。我覺得外公真的很有趣,他總是在每一個步驟結束後,都會看我一下,確保我有在專心聽、有聽清楚、聽明白,倘若我微笑點點頭,並給出一句讚美的詞彙,外公就會覺得開心的不得了,且滿是成就感。
宋芝琳 -- 外婆的手
來自山東的外婆,因著國民政府遷台與戰爭的緣故,來到了台灣。總使生活的環境改變了,人事已非,然而,唯一不變的是─從小吃到大的麵食。
外婆的手既靈巧又有力,從抓起麵粉、燙麵、揉麵團.......到食物端上桌的那一刻,我總是喜歡當愛問問題的小跟班,問著「比例要多少?要搓揉幾次?要等幾分鐘?」不過,答案永遠都是「憑感覺」。用手輕碰、輕壓麵團,感受一下濕度和軟硬度,看一下麵糰發酵的程度,便直覺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麼。這一切,讓我感到崇拜不已,薑還是老的辣啊!
謝欣儒 -- 師院生活
謝先生是一位老師,在那個年代,因為家境清寒,家中孩子又多,便被要求選擇師專就讀,因為那時候的師專,讀書是不用錢的,還包你吃住、甚至提供零用錢。在師專的求學期間,幾乎是要你十八班武藝樣樣會,因為當你畢業進入國小教書後,什麼樣的科目你都有機會教到,舉凡基本的國語數學外,音樂、美術、體育、公民等等,現在回想起來,這段日子雖然辛苦,但卻也是最生活過得最精彩的時光。
李嘉紋 -- 苦盡甘來
我從小對外婆的記憶不深,只從長輩的口中得知兒時有給外婆照顧過一段時間,我對外婆的印象是很節儉,什麼東西都要撿回家,苦日子過久了,連現在的幸福都讓他感到不真實,很讓人心疼,甚至出去玩都不太肯,怕孩子們花錢。
我媽媽總是要花時間說服她一起出來走走散心,記得我媽媽說她這幾年來第一次抱抱外婆說愛她時,她的眼眶好紅,好像等了好久,這樣的互相體諒、為彼此著想的愛真的很可愛。
盧亭羽 -- 昔日
外婆這幾年已經得了失智症,漸漸失去記憶,從以前健康會笑著跟我聊天的外婆,到現在已經變成了只有生氣的臉,而講話也不會講的外婆。我看著他不開心的臉,只能將它記錄下來,畢竟失智症能存活的時間也不剩幾年,就讓外婆最後幾年的面貌停留在我們的心中,即使他已經不是以前的外婆了,還是我最愛的那個外婆。
莎拉 -- 祈
外公是一個很健康的人,即使已經八十五歲了,心卻停留在健在的五十歲。即使每天要照顧生病的外婆,卻依然保持著微笑,不喊累,也不覺得辛苦,因為他告訴自己,能照顧老伴是一種福。外公還會說很流利的英文與日文,他也常常會教我日文的慣用句以及禮儀,我很佩服這樣的阿公,希望阿公能長久的活下去。
彭恬甜 -- 色塊嫲嫲
她是我的阿嫲,從小就是吃她煮的飯長大,也很熟悉她的味道。每次只要我回家她都回問我吃飽了沒,要不要煮點東西給我吃之類的,深怕我吃不飽。她的子孫很多但是每個他都非常疼愛,只要是我們說好吃的他就會常常煮給我們。
彭芸 -- 背影阿嫲
她是個不喜歡拍照的阿嫲,她說上鏡很彆扭,所以畫中的她是他正在買菜的時候,沒有看到樣子但是可是感覺得出來她是個溫柔的阿嫲。雖然已經上了年紀但是少女心依然在,他說粉紅色是他最愛的顏色,夢想是可以擁有一整個粉紅色的花園。
梁春娥 -- 茶葉啊公
把一生獻給茶葉的公公。
雖然他已經年過70快要80歲,
但他每天仍然堅持親自採茶葉、種茶葉,
不管那天下大雨還是大太陽,他每天仍然會做的一件事。
我很佩服他堅持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我覺得有點感動的一句話,
他說 雖然辛苦,但是我很開心。
他那份想要把好喝的茶送給台灣各地的熱情的心。
年輕人也比不上他那堅持的態度,提醒我該好好堅持自己的夢想。
褚芸 -- 美豔
勤儉持家,把一生奉獻在家庭,幫忙家務、製茶,拉拔四個孩子長大,目前是三代同堂大家庭,現在年邁的奶奶,已經不會再做這些事,但是還是時常關心自己兒女的狀況,常常問剛從田裡回來的孫子洗澡沒、吃飯沒?
褚琳 -- 粉紅奶奶
非常喜歡粉紅色的奶奶,雖然年紀大了,依舊擁有少女般的心靈,平時都是穿著飄逸的長裙。粉紅奶奶也非常疼愛他家四個孫子,她非常會燒菜,拿手好菜是羅宋湯,也是孫子們最愛的。平時很愛吃甜食,尤其草莓口味的。如此少女心的粉紅奶奶在重要的時刻也是會很強勢,為了疼愛的孫子出頭。
台灣萬福-說故事畫故事
第八屆畫展